top of page

【評論】病歷中文化應該「適可而止」

拜讀蘋果日報〈我是醫學生,我支持病歷中文化〉一文感觸良多,筆者也是醫學生,雖臨床經驗尚十分淺薄,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亦與許多學長姐和老師們交流,認為該文有其道理,但亦非完全正確。

首先,應該釐清「病歷」的存在是否純為「醫事人員之溝通工具」,或為「醫療單位與病患共同擁有」,這是討論病歷是否應該中文化的基礎。若僅作為醫事人員溝通用之記錄工具,則其語言應與同醫療院所之同仁達成共識即可,有些醫院採取全英文記錄,有些醫院則中英夾雜,在現行法規上都是被認可的,只要醫事人員一致認為溝通順暢,無辭不達意之虞,應無限制之必要。

然而,若「病歷」涉及到病患知的權利,中文化與否便有其討論空間;筆者認為,對病患來說,無論故意與否,全英文的病歷記錄恐怕有刻意塑造權威感的疑慮,增加了整份內容架構的理解難度。舉例而言,就臨床診斷的實務有所謂「SOAP」的標準化流程,即主觀描述(Subjective)、客觀描述(Objective)、評估(Assessment)、計畫(Plan)等四步驟。

筆者認為在「主觀描述」的敘寫上可以病患較易理解的中文為記錄主體;至於「客觀描述」、「評估」、「計畫」的部分涉及較多醫學專業術語,最多僅能「敘述部分」中文化,而專有名詞之處仍以醫事人員習慣的英文及縮寫較為適當,若能以電腦做技術性的中文自動翻譯或許可行,但筆者認為沒有其必要性。

事實上,記錄病情等敘述主體中文化,是現行部分醫院及醫師的做法,筆者相當認同,不認為有太大的技術性困難,亦沒有增加醫病誤解的疑慮。

上述的方式是筆者認為中文化的最大限度,除了因臺灣沒有如中國的醫學院有類似「醫學英文系」的專業人士和資源,也因為將專業術語翻譯成中文並未增加病患理解的程度,反而許多人擔心部分翻譯名詞將造成更多誤會。

筆者認同醫事人員應將時間和力氣花在和病人的了解及溝通上,而非單純把專有名詞全翻譯成「沒有意義」(對無醫學專業的人而言)的中文單字上,而這也是大部分國家的做法。如鄰近的韓國、日本、泰國、印尼等都僅將敘述性文字化為該國官方語言,而專業的檢驗、診斷、處方、手術等醫學用語仍以英文為主體。

之所以筆者主張將「敘述主體」部分中文化,乃基於「病歷為病患對自己身體狀況的知權」,除了直接將病患的中文口述記錄下來避免了翻譯的誤差,也有助於醫師講解病情時快速讓病患抓到重點。

然而,專有名詞的中文化,就如同一些食品添加物、資訊科技術語般更令一般人難以理解,這並非筆者的本意,也對醫病雙方均無好處,畢竟醫師對病情的解釋才是建立關係的重點,若將時間耗在專業術語的翻譯上,恐怕對醫事勞動條件的促進未蒙其利、先受其害。

筆者認為,醫療行為應以病患權益為優先考量,但非一味建立一個全中文的記錄系統,而是以降低醫護溝通障礙與誤差、增進醫病關係為考量目標,從此出發點思考病歷中文化的議題,應較能達成共識。

Tag Cloud
No tags yet.
Articles
bottom of page